2017年2月1日 星期三

(計畫主持人)撈過界的科普傳播者



作者:葉孟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本片計畫主持人
  
台灣科普產業的重要性與困境

    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曾說過: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自身價值,更取決於它是否能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知識本身的價值不言可喻,但培根的這句話更道出了知識傳播深度和廣度的重要性,也就是科學普及的重要性。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科普知識是社會成就的基礎,不但為公民教育提供理性思考模式,也可以豐富通識思維。一個國家科學普及的程度,會在各個層面影響到這個國家的生產力和文化發展的水準,也會忠實地反映出該國的創造能量。

    在因緣聚會之下,本人於2010年開始參與科普電視節目的製作,在協助配合商業電視頻道影片拍攝的過程中,學習與接觸到目前台灣現有的科普節目製作團隊,當下馬上就體會到本土科普產業當中,科學界參與不足、人才匱乏、產業蕭條等現實狀況。本人自幼就非常喜愛國外的科普與生態記錄影片/書籍/雜誌等,但卻無法理解要製作優良精美的科普影片/書籍/雜誌需要耗費多少人力與物力,只會在觀看本土製播的科普節目時,感到不耐與失望。直至開始參與製作之後,才開始理解,推行科普真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業。除了耗時費力之外,還需要大量多元跨界人才的投入。但目前大專院校課程通常是各學院壁壘分明、各自打拼,很難在學校階層培育出跨界的全方位人才。雖然近年來文創當道,使得各大學院校開始設立科普/文創相關學分學程,然而大部分相關學程主要著重於影片的製作方法與相關技術的教導,但科學素養中最重要的理性思維、科學美學與科學對於人類的價值,卻很難在課程當中傳達給學生。即便擁有足夠的人力與物力來拍攝科普影片,但觀眾的反應是非常誠實的,當影片中知識與內涵的高度無法貼近觀眾時,就難以產生共鳴,致使收視率不高、叫好而不叫座!正因為科普產業面對如此的困境,無法像娛樂產業那樣蓬勃發展,懷抱著熱情投入這產業的人才也被消磨殆盡,轉向高娛樂性質的影音產業。只有小眾市場的產業是相對較難以吸引新興人才投入或長期經營的。

挑戰曲高不合寡的節目形式

    目前科普或教育類型的節目主要可分為由教師這樣的角色針對議題直接講授的『講述型』、由主持人操作演示的『示範型』、多方論壇/問答式的『討論型』,針對特定權威人士訪問的『訪問型』、利用情境戲劇演示的『戲劇型』,以及由參與演員執行技能練習之『演練型』。不論是以何種形式拍攝或呈現,主要目的仍著重於教導科學知識,因此很難跳脫出枯燥或艱澀的感覺。反觀科幻片受到觀眾喜愛的程度,讓我們不禁想去探究其成功的要件為何?!阿凡達導演卡麥隆受訪時指出:影片成功的要素不是要改變人們的思想,而是要能觸及到人們潛意識與社會的集體思維,換句話說,就是社會的良知與普世價值。科普節目的重點在於科學原理與知識,而科幻節目除了開啟人們的想像空間之外,注重的卻是人與人的互動所架構出的故事與社會現象,再加上大量的科技與影像技術,使得觀賞此種影片變成一種新的體驗與觀賞型式。

    除此之外,科學或技術要能普及,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實際被運用來解決人們周遭食衣住行育樂相關的問題上,轉化科學技術為實用的知識與方法。有鑑於此,幸福校園科學築夢計畫以社會公益與翻轉教育為出發點,讓參與此計畫的大專院校團隊針對所有的人都會關注的飲食、生活安全、永續資源的運用、人文美學的提升等議題,以量身打造的方式進行校園科學再造圓夢計畫,解決各小學的需求。藉由運用科學與技術圓夢的過程中,開發出與一般民眾生活有相關的解決小妙方,緊密的將各級學校與科普節目的製播過程結合在一起,達到真正的產學合作,並提供一般民眾即可操作的解決方案,以彰顯科學實踐與為人類解決問題的核心價值。

啟動素人大學生投入科普列車,貢獻所學

    科學家通常被認為是科普的主要力量,然而實際上,當前以科學研究創新為主業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很難成為科普的常規力量,科普事業的深入發展需要一支常規穩定和富有活力的基層科普團隊。但對於以研究與教學為主的專業型大學、綜合大學、科技大學或是師範院校而言,主要是為培養各科專業人才而設立,因此學生在科學、產業與專業技能方面的知識訓練比較充足,但顯然理工科的學生缺乏人文氣質與人文素養,而藝文科的學生則缺乏科學素養與學理知識基礎,而且這兩類學生都不一定會以投身科普產業為未來人生發展的目標,所以也不在意易是否缺乏人文素養或科學素養。再者,台灣受升學主義影響,科學教育多著重於記憶與反覆演算,並不去深入理解最基本而重要的原理,導致囫圇吞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法靈活運用科學方法或所學的相關知識來解決生活周遭所遇到的問題或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其結果就是,不論是哪種背景的學生可能都缺乏真正的科學素養。

    如果我們要提升現代公民的科學素養,我們就必須著重於『公共性』,也就是在主流的科學/科技知識內容外,至少還能以美學、文化、社會,以及日常切身相關的角度接觸並思考科學。藉由科學校園幸福計畫,我們開創了由素人大學生參與和發展科普節目的形式,結合教育與文創,由大學生融合所學與實踐服務精神,針對每集製播節目中師長,家長,與小朋友所提出之需求,夢想等,開發新型的科學實作計畫,並在這個過程中帶入科學與科技原理。這種新型態的科普節目製作形式,讓所有參與節目的大學生都能檢視自身所學,在科學顧問團隊的指導之下,思索如何貢獻一己之力,設計開發解決問題的實作方案,並於節目中到各小學執行圓夢計畫,將相關知識與技術轉化。


    讓大學生主動地去了解、探索問題及深入思考,才能真正地讓學習深化,而所培養的自主學習態度也是一切創新研究的根本,並讓大學生在與小學生的互動中,達到服務學習的目的,開拓學生社會探究和更宏觀生命文化、倫理關懷層面的體驗。同時也讓所有參與此計畫的師生團隊與電視機前的觀眾體認到,科學是要為人類解決問題,而實際運用知識才能彰顯知識的真正價值。這個科普節目製播計畫是藉由圓夢的過程道出科學的普世價值,同時也達到推行社會公益的效果,希望這樣的感動能激發出參與製作節目的大小學生或觀看節目的人們追尋科學夢,造福人群的抱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